2013中级统计师经济学基础知识章节知识点1

2013-04-11 09:27
关注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对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所谓稀缺是针对人类无止境的需求和欲望而言的。既然资源是稀缺的,人们有必要在资源的不同用途之间进行选择,这就产生了如何合理地配置并充分地使用稀缺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价格即一个产品在市场交换中的货币表观,是市场经济中一个关键性的信息。价格的形成取决于市场中的两种基本力量:需求和供给。
  第一节 需求分析
  一、需求与需求法则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理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需求不仅是人们对某种物品在心理上的欲望和需要,而且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和价格水平下,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即具有购买力的需求。
  在经济中,需求受到价格、收入以及偏好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来看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就一般商品来说,需求和价格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低,反之则反。这种关系被称为需求法则。需求与价格之间的上述关系可以用需求曲线来表现,见图1—1。
  


  图1-1中,横轴表示商品的需求,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由于需求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因此需求曲线DD’向下倾斜。在现实中,需求曲线不一定是直线,而可能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
  需求法则之所以存在,其原因有二:一是收入效应,即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货币的购买力将降低,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购买的商品数量会减少;二是替代效应,即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在其他商品价格保持不变时,我们将用其他的同类产品来替代它,同样会导致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二、需求法则的例外
  然而,并非所有的商品都符合需求定律,吉芬商品(Giffen goods)就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所谓吉芬商品,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下降)引起需求量增加(降低)的物品,其需求曲线如图1—2所示。
  


  图1—2青芬两品的需求曲线
  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最早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吉芬商品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显然有悖于一般商品的正常情形。对于过去的西方人来说,土豆是一种廉价的主食,当土豆和其他食物(比如肉类)的价格恒定的时候,穷人消费土豆的量是一定的。1845年饥荒使得大量的爱尔兰家庭因此陷入贫困,土豆价格的上升会进一步导致贫困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人们为了生存下来,就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劣等商品的购买而放弃正常商品。即使由于土豆相对于肉变得更为昂贵,替代效应使消费者想购买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但是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收入效应如此之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结果,消费者对土豆价格上升的反应是少买肉,多买土豆。
  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三、需求量的变动以及需求的变动
  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由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来表示。所谓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相应变动。如果需求曲线是既定的,那么需求量的变动就可表现为沿着既定需求曲线的位移,如图1—3所示。在图1—3中,随着价格在P1、P2和P3三个不同水平间的变动,需求量沿着需求曲线在A、B和c点间移动,即在Q1、Q2和Q3间变动。
  


  与需求量不同,需求并非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的特定需求量的集合。所谓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从几何意义上看,需求的变动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1—4所示。在图1—4中,受其他因素变动的影响,需求曲线在DD’、D1D1’和D2D2’移动。显然,需求曲线由DD’变动到D1D1’表明需求减少,而由DD’变动D2D2’则表明需求增加。需求曲线的移动导致在特定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处于不同的水平。在图1—4中,当价格水平为P时,需求曲线DD’、D1D17和D2D27上与之对应的需求量分别处于Q2、Q1和Q3三个不同的水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