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统计师考试《初级专业知识》:货币政策

2012-05-03 14:49
关注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货币政策

l.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类型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基本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也称松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加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因此,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样,扩张性货币政策也是通常在GDP出现负缺口,失业增加的时候被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也称紧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因此,同紧缩性财政政策一样,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也是在GDP出现正缺口,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被采用。

货币政策有三个重要政策工具: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再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上述三个货币政策工具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通常被称为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称法定存款准备率,是由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就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货币政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会减少,从而商业银行用于发放贷款的货币数量相应增多;二是货币乘数会变大。因此,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还会导致利率的降低。显然,这会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反之,如果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还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这会导致总需求的减少,并使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相应减少。因此,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就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反之,若要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放款的利率。再贴现率政策就是货币当局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来控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和发放贷款的能力,进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货币政策。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成本就会上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这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规模的减少,从而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在此情况下,如果货币需求不变,市场利率就会上升,市场利率的上升会抑制投资需求进而抑制总需求的增加,总需求的减少又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减少。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由于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成本下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从而导致贷款规模增加和货币供给增加。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利率会下降,市场利率的下降又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以及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显然,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应提高再贴现率;反之,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应降低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时,就等于向货币市场注人基础货币,如果这些货币流人到社会中,例如流人到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中,会直接增加货币供给量;如果流人到商业银行,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则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多倍增加。在货币供给增加而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并进而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反之,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无论这些证券被家庭部门还是企业部门或者被商业银行购买,总会有相应数量的货币回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并引起利率上升,并进一步导致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以及就业的减少。因此,当政府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时,通常要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反之,如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会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除包括上述三个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外,还包括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是:(1)不动产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放款方面进行限制;(2)消费者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对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信贷条件的控制;(3)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对证券市场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的控制。

除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外,还有其他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如道义劝告。所谓道义劝告,就是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威,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发放贷款的数量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数量和结构的目的。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以刺激经济增长;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告诫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收缩贷款规模,以抑制经济过热。

2.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是指货币政策中存在的能够自动减轻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和经济波动的机制。

一是利息率效应。又称凯恩斯效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当出现总需求膨胀,经济中出现正缺口,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水平上升,公众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即L1会增加,但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即L2会减少。L1是收入函数,与利率无关,但L2的减少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抑制投资需求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会受到抑制,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减轻需求膨胀对经济的冲击。反之,会刺激经济增长,减轻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的形成的冲击。

二是货币余额效应。又称庇古效应。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当总需求膨胀引发通货膨胀时,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人们所拥有的货币余额所能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会减少,即实际购买力降低,这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消费需求。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总需求的膨胀和通货膨胀就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反之,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会上升,这又有利于增加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并对通货紧缩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来源:中国统计师考试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