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财政审计重点把握“九个字”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考试大  2011-08-18    

财会类 金融类 医药类 建造类

  财政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龙头”。今年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的主题是深化财政审计,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按照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精神,在推进财政审计深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把握好“九个字”,即“全覆盖、深层次、大统筹”。

  全覆盖——就是要全方位拓宽财政审计领域,实现政府性资金及其运行过程审计全覆盖。拓宽财政审计监督范围,不仅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精神中有充分体现,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还从法律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明确。

  一方面,从范围上横向拓展,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财政审计范畴。既要关注预算盘子里的资金,也要关注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财政性资金;既审计一般预算收支,又审计预算外资金和各种政府性基金、政府债务、政府投资、国有资产的运行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既审计一级预算部门单位,也要审计二、三级预算单位和接受补助的下级单位,实现政府性资金审计全覆盖。

  另一方面,从流程上纵向延伸,对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绩效实行全过程审计。要积极贯彻审计跟进要求,改变过去侧重于时点、单个、静态和阶段性事后监督的做法,紧跟财政资金走向,推行“全程式预算跟踪”,将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绩效全面纳入审计监督范围,重点关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适时介入”、“重点介入”、“全程介入”等不同方式方法,对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专项资金开展跟踪审计。要大力推进以“在线审计”为特征的财政联网审计,实现对财政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地税征管、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动态监测,提高审计监督时效。

  深层次——就是要提升财政审计目标定位,在更高层次上发挥财政审计职能作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进一步凸显财政审计的宏观性、整体性和建设性,要求我们必须跳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框框,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发挥财政审计职能作用。

  一是高度关注宏观政策措施的执行。要着眼于政府及财税等部门执行国家既定的大政方针、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及政策性资金使用情况,深入分析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保障政策措施落实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是高度关注财政经济安全。要密切关注财政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审计触角更多地伸向财政经济的风险领域、风险环节,特别是政府性债务风险,要摸清债务规模、结构、负债水平、偿债能力,对风险水平进行评估,促进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财政经济安全。

  三是高度关注财政体制改革。要紧跟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大对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转移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落实情况的审计,注重揭示反映预算管理制度不统一、不完整,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等问题,促进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四是高度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结合审计项目,注重从政策执行、资源利用、资金使用效益、行政工作效能等方面做出评价,促进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五是高度关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要注重对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的研究,从管理、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找原因,提建议,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建设性作用。

  大统筹——就是充分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提高财政审计工作整体效能。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从审计计划、力量、方式和成果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财政审计资源整合力度。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财政审计工作中,要在继续坚持过去好的作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切实构建起“多位一体、协同作战、发挥整体效能”的财政审计模式。

  一是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和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以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力量,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以统一实施、处理为载体保证审计效率和质量。

  二是统筹部署审计项目,改进审计组织方式,大力推进多项目结合和“一拖N”审计组织方式,避免交叉重复审计,实现审计项目“一审多产,一果多用”,最大限度节约审计资源。三是加大行业联审力度,完善“上审下”、“交叉审”与“同级审”相结合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实施上下联动、整体作战,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层级合力”,提高财政审计整体效能。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教师资格课程随意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财会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