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调整结构是明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来源:经济师考试网  2010-05-07    

财会类 金融类 医药类 建造类

  随着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不断得到巩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也日渐清晰,即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强调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去年4万亿投资等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扭转了我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局面,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全年实现“保八”任务已无悬念。但与此同时,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是今年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政府投资的拉动,投资、出口和消费比例失衡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明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尚不稳固。二是巨量信贷投入在有力地刺激我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

  有专家表示,在当前经济增速逐步恢复,同时通货膨胀压力又不太大的情况下,正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黄金时期。事实上,温家宝总理近期在浙江等地调研时多次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今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内需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

  对此,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保增长基础上,调结构将成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刺激消费力度有望加大内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难题。在外需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仍将是明年经济发展的主线。而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之中,由于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显然不可持续,如何刺激消费被多数人认为更加重要。

  事实上,去年以来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以及减免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税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有力地拉动了我国消费的增长,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已经公布的经济数据验证了这一趋势。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6.2%,同比增速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4个百分点。如此高的增速被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为经济运行中的亮点。而10月份投资增速却较9月份有所下降。盛来运认为,从10月份数据来看有一个好的趋势,消费贡献在增加。

  尽管有人认为启动消费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在拉动经济增长上不如投资那么“立竿见影”,但事实上,随着社会总供给的增加,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显示当前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在商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扩大消费就成为下一阶段经济政策的指向。

  而如何加大收入分配调整的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社保等各项制度,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将成为消费刺激政策的着力点。此外,促进就业、减税也是值得期待的拉动消费的有力措施。

  产业调整有保有压

  除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内需结构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今后政策的着力点。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依赖外部需求,出口需求偏大,使得多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收效甚微。去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欧美等过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急剧下滑,导致出口严重萎缩,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

  今年以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更使产能激增,进一步加重了产能过剩问题。据测算,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近2亿吨,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约5亿吨,电解铝、造船、煤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均存在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不仅传统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多晶硅、风能设备等新兴产业因投资过度,也开始出现新的产能过剩问题。

  大面积的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今年8月份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随后,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多部位出台相关措施抑制产能过剩。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昨日强调,要坚决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在对产能过剩采取“压”的措施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政府对一些行业也采取“保”的措施。例如近期我国提出了7个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细化之后包括传感网、物联网,转基因育种技术等。发展新兴产业,不仅对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对调整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应对气候变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政府投资方面,教育、公共卫生等国计民生方面仍需加大投入。

  种种迹象表明,在即将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主题之一。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教师资格课程随意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财会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