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和中国管理会计师有什么不同?

优财官网
2017-09-07 11:21
关注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我国是一个会计大国,但并不是会计强国。据统计,我国传统会计人员达到2000万,处于严重饱和状态,而管理会计人才缺口高达420万,因此财政部将管理会计列为“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的任务目标。说到管理会计,很多人都在问,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和中国管理会计师有什么不同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

  1、国家认可度PK

  中国管理会计师是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推出的管理会计认证考试,目前并没有得到财政部官方认可,而中国也并没有本土的管理会计师认证。

  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09年作为引智工程引进我国,是唯一被我国引进的管理会计认证。CMA刚进入我国,就得到财政部、国资委、商务部等16大机构的大力推广,国资委更是连续下发文件,要求所属企业进行CMA培训学习。

  财政部代表团更是多次前往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总部,就IMA在全球的发展情况、管理会计人才以及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面临的机遇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标志着管理会计或将成为财政部解决当前经济不景气现状的重要手段。

  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表示:中国管理会计师借鉴的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比较而言,在权威性、知识支持和经验等方面还有极大的精进空间。

  2、证书权威性PK

  中国管理会计师认证是2017年推出的,今年是首次考试,并未得到财政部、国资委等国家政府单位认可。

  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是IMA协会于1972年推出的针对管理会计领域的全球专业财会认证,是目前全球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领域的最权威的证照。CMA与AICPA、CFA并称为全球财经领域三大黄金认证,得到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认可,有财务界Mini-MBA之称。世界500强企业更视CMA资格为衡量专业财务管理者职业水准和职业道德的最佳标准。

  3、企业认可度PK

  中国管理会计师于2017年启动,今年是首次考试,考点太少,目前很多企业对其还处于观望态度,市场认可度更是较低。

  IMA亚太区总监白俊江先生介绍,自2009年CMA引进中国以来,CMA在中国持证人数已超一万人次,会员人数超过30000人次,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肩负着财务管理的重任,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中坚力量。

  CMA认证受到越来越多大中小型企业的青睐,在招聘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时,持有CMA是优先录取的有力条件,并将其作为晋升财务高管的重要衡量标准。不仅如此,很多企业大力支持内部财务人员参加CMA培训。

  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强生、中国农发行、平安集团、兵装集团、威高集团、卡特彼勒、统一、雀巢、联想、用友、新东方等上千家一流企业闻风而动,都结合自身需要,纷纷组织开展CMA管理会计内训,大力培养储备管会人才。

  4、课程设置PK

  中国管理会计师,分为管理会计师初级、管理会计师中级、管理会计师高级,管理会计师特级四个等级。中国管理会计师初级考试科目分为四门,分别为管理会计职业道德、管理会计概论、预算实务、成本管理。

  由课程可以看出,讲得都是一些管理会计的基础知识,对管理会计的预算预测、内部控制、决策支持等涉猎较少。

  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考试科目只有两门,分别为P1财务规划、绩效与控制;P2财务决策。中英文两种考试语言,每年三次考试时间,考试形式更加灵活。且CMA中英文除了考试语言不同外,其考试内容、证书含金量等一致。

  CMA考试涉及会计、战略、市场、管理、金融和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帮助财务人全面掌握“财务+管理+业务”的知识体系,侧重预算预测、内部控制、决策支持、风险管理,成本分析等内容,目的在于扩大财务管理会计人员的知识广度、培养其预测商业需求及制定策略决策的能力,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分析、有效的实行成本控制,推动企业业绩提升、顺利实现财务人员角色转换。

  其实无论是中国管理会计师还是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都在向传统财务人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会计人才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传统财务人要想不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下被淘汰,最好的办法就是向管理会计转型。

  申明:本文由优财团队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