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cma难考还是cpa难考?选择哪本证书更合适?

http://zige.eol.cn  来源:高顿财经  作者:  2018-04-26    

财会类 金融类 医药类 建造类
  cpa和cma,一个是注册会计师,另一个是注册管理会计师,两个证书都具有超高的含金量,每年的报考人数更是络绎不绝。那么,针对这两本证书,财务人该如何做出选择,cma难考还是cpa难考?接下来听高顿君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对于各位考友有一定的帮助。
 
  CPA被誉为中华第一考,因为拥有唯一的签字权而受到财务人的青睐和推崇。CPA每年都能吸引数十万人报考,但是能够取证CPA的人数却越来越少,主要是因为CPA考试难度太大。接下来听听网友怎么说:
 
  @网友大麦:
 
  教材的难度显然是显而易见的,在看四维考霸的时候,有很多的讲义,但是在理解教材内容的时候还是很不容易,如果没有配套做高顿题库里面的真题,没有高顿老师的科学指导,相信我几年都不会通过CPA的考试。
 
  @网友蜜汁相似:
 
  我双胞胎妹妹,两年过6门。我这个姐姐怎么说呢,怎么说也要在妈妈的面前找找存在感啊!不然老被催着结婚了,但是我就是通过不了啊!我考了3年了,我想放弃了。妹妹还在劝我坚持。我真的不想在注会考场中有针扎的感觉了。
 
  @网友我喜欢包包
 
  我学的四维考霸,我读的是高顿的课程。在考过CPA的时候,高顿还有招聘会,我觉得我花了学习的钱还是蛮值的,既然想要学习就要一心一意。没有自制力就让别人监督,一直拖着时间浪费了,注会也没通过。报班最明智。
 
 
  CMA参考人数连连翻倍,考试难度却也在快速增加,在2015年年初的第一次新纲考试中,考试难度较去年旧纲增加了30%,2016年11月考季作为第六次新纲考试,整体难度较第一次新纲再次提升了20%,CMA考试通过率也在逐年降低,CMA考试难度节节攀升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玄机?
 
  在管理会计风暴下,CMA无论是报考人数还是会员人数在中国短短一年时间内呈井喷式发展,其职业发展前景也被业界看好,在CMA含金量大幅提升与CMA报考人数双重因素作用下,考试难度提升20%也是无奈之举,毕竟CMA证书是真正财务精英的证明函,而不是唾手可得的白纸!只有始终牢记CMA证书塑造财务领军人才的初衷,才能使得CMA始终被财务人员认可、被世界500强认可、被政府部门认可!
 
  根据去年11月份考试现场调查结果,考试难的原因主要有3点:
 
  1.两道论述题难;
 
  2.题量大,时间不足;
 
  3.题目偏没有复习到。
 
  透过现象看本质,难的背后主要体现CMA的考察逻辑,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以上三点难的原因。
 
  ①根据CMA考试特性之一实践性,论述题题目更加符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着重考察考生的实践和决策能力,所以很难;
 
  ②根据CMA考试特性之二系统性,P1对内(内部控制)、P2对外(战略决策)虽然只有两门考试但是知识点覆盖广,考核细致,着重考察学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全面掌握,所以题量必须大;
 
  ③最后基于CMA考试的两大特性,如果考生单纯注重知识点的记忆,是远远不够应付,毕竟点状记忆很容易漏掉相关知识点,所以考试中考生常会感觉题目偏。
 
  然而,原因再多总结起来只有一个,那就是在CMA考试中C级难度题目的占比升高。C级难度题目着眼于考查考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信息综合、状况评估及以及提供战略层战略决策支持等方面的能力。因此,CMA考生如果仅靠传统财会类证书的学习模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确实无法招架。
 
  高顿作为国内知名的CMA人才培训基地,自2009年以来,就开展管理会计领域合作研究以及相关课程研发,推动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作为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IMA协会官方授权机构,蝉联了IMA中国区管理会计贡献大奖,高顿设有国内专业CMA教研团队,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成立管理会计研究所,拥有全面、科学的管理会计CMA课程体系。
 
  文章来源:高顿,更多CMA资讯,请关注高顿网校。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
 
  文章来源:高顿财经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教师资格课程随意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财会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