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金融业开放后RMB非洲走红,国际证书FRM引领人才豁口

http://zige.eol.cn  来源:高顿财经  作者:  2017-11-24    

财会类 金融类 医药类 建造类

  最近一定在哪听过这个国家——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南部,南接南非北接赞比亚,属‘内陆国家’不接海,领土面积大概与云南省差不多,人口约1300万,总体来说属小型国家,但其地理位置及矿产资源在非洲占有一定地位。

  关于热点话题来源,2015年中旬该国副总统访华,明确表示开始使用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这是国外第一个主权国家开始使用RMB作为货币。无论这个国家的内部政策是怎样,我们得到一个信息就是,人民币的地位在国际上越来越高,一方面是我国遵循加入WTO的承诺开放金融国门,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迎接这种双向开放所带来问题的准备。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与消费人群,各国都在觊觎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等到我国终于打开开放姿态迎接各国的洗礼时,全球金融行业为之动容,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高层发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事实上,我国开放的脚步早已经迈出去且从未停歇,从加入世贸开始,不断健全开放性经济体制,完善整体构架,对外贸易、投资、外汇储备逐渐居于世界前列。一方面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另方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减少资本管制,争取为中国经济增长营造健康发展的金融环境。

  我国金融开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步伐加快,水平提高

  全球化步伐加快,逐渐与世界金融接轨,相对来说国内金融机构在压力下,能力均有提升。中资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国际化水平提高,国内出现越来越多外资机构,地域覆盖广阔服务的业务范围更加宽广。

  2、扩大开放,集中管制

  开放程度越来越深,我们在享受金融开放政策的服务时,也要考虑这种双向开放带来的弊端。比如外资机构的冲击、境外政策的激荡、国情有别无法更好服务等,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更加重视金融行业开放的同时风险也在被引进。

  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境外主体参与到中国市场的革新之中,使得投资产品日益丰富、市场活力骤增,金融风险也在悄然蔓延。

  众所周知,多个金融领域交叉感染,在监管的盲区里极易引发风险危机,所以快打开放的同时,更要加强管制,提高风险生存能力。

  国家金融监管机构领导人发言,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最大敌人便是多发、频发具有多面广特点的风险危机。国家正在加强宏观调控手段整顿金融行业,在优化的基础上,强化自身市场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重视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

  将金融风险管理师纳入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快实施步伐,全国各地为响应国策,推行FRM证书与其影响力的同时,也在吸引境外优秀人才。FRM持证人一方面服务于金融公司个体的风控管理,另一方面作为GARP会员,有着规划风险管控领域市场标准与维系全球FRM持证人的作用。高顿教育全国财经学术委员会专家表示,风险管控领域的重大进步,不是行业的革新而是人才的积淀,我们需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面对风险,强大自身才是硬道理。

  3、人民币魅力提升

  今年是中津建交37年,近40年的友好外交关系,津国已对中国产生不可磨灭的信任关系,而中国在津国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无可替代。不仅是非洲国家对中国予以好感,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均有示好态度。这表示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形象越来越好,整体魅力提升,人民币作用日益显著。

  中国人民的地位在世界上越来越高,这些与国力增强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我国通过双边互换、货币交易、人民币境外投资、清算、跨境银行支付等措施实施,使得RMB在全球影响扩大,也减小了汇率的风险,促进世界金融的健康发展。

  4、人才压力剧增

  人才成为金融开放政策发展的重大绊脚石,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未来几年的行业革新多少将受到制约。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中,人才的力量体现在方方面面,我国金融行业依旧属于朝阳行业,人才储备所说有所提升,但高端精英还是面临匮乏现状。国内金融企业难以招到一个拥有夯实金融基础的员工,境外企业也不能将本国人才输送过来,双方陷入两难,是以,FRM持证人的作用将在这一刻发挥最大。

  国际认可、含金量高、双语人才皆是金融风险管理师标签。

金融业开放后RMB非洲走红,国际证书FRM引领人才豁口

  ▎本文作者:Luvian,高顿财经签约作者,留英海归,主业财经,副业心理。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必须注明来源高顿、侵权必究、不得随意更改和删减。【审阅人:smile】

  文章来源:高顿财经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教师资格课程随意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财会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