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离开了大学的金融人,接下来的职业道路该怎么走?

http://zige.eol.cn  来源:高顿财经  作者:  2017-07-14    

财会类 金融类 医药类 建造类

  金融行业不断升级改革,或者增加业务规模,求职市场上的金融专业大学生越来越多,但薪水可观的投行家、基金经理、咨询顾问等职位的竞争也相当激烈,这对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金融专业大学生来讲,又意味着什么呢?

  根据领英等各大权威机构的数据来看,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上金融专业永远位列前三甲,而每年的年终奖排行榜上,金融行业则把其他行业远远摔在身后。企图进入金融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多了。

  中国大学毕业人数已经连续十几年创新高,所以才有了“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可以想象的是,学习金融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而金融行业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汇聚之地,从来不缺人才。

  随着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私募基金崛起,大量传统金融人面临转型,在圈内掀起风暴。即将到某公司组建私募团队的Bentley,曾是一位世界名校的金融学专业学生,曾在华尔街工作,两年后回国发展。她对中国的金融业发展速度之快,业务涉猎之广表示震惊,不过也担心大学的金融教育是否能够适应今天的金融业。

  投行在招聘时优先考虑有金融背景的人选,但这一情况已经改变,优秀的操作经验和非金融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大投行的研究院里,一时间让很多金融毕业生觉得自己没有“家”了。

  金融行业变革之后,似乎人人都可以在这个行业里谋求一席之地,不过,对于学习金融的学生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那么在当前市场上,这些优秀的金融大学生们机遇何在?

  很明显,最可能的去处是投行或者券商

  这类金融机构业务广泛,部门齐全,永远有用人需求。如果能进去,可以接触到很多金融的东西,颇有收获。唯一需要在意的是,你的条件是否可以满足投行或者券商的要求,你的学校招聘够硬吗,专业能力够强吗?还是打算通过关系先入行,然后从一颗螺丝钉做起,等到35岁了还在助理圈?

  伦敦金融猎头公司联合创始人表示:“金融人才正在分化,高端人才流向金字塔尖,平庸的人正在沦为“金融民工”,中间留给了那些意气风发,可上可下的年轻人。”

  今天的岗位晋升要比5年前更容易了,据某咨询公司描述,金融行业论资排辈的情况非常严重,2012年后发生了变化,有能力的人得到更快的晋升,那些长时间呆在岗位的人,如果没有CFA证书或者不能带来任何创新,这样的人对公司的来讲是不合适的成本。

  基金公司需要大量高级金融人才

  这两年,基金经理被贴上“钻石王老五 ”的标签。高顿财经CFA研究中心冯伟章老师认为,中国人理财意识觉醒,基金是低风险、收益可靠的首选,有钱不再存银行,而是选择更高收益的基金。尤其是私募基金井喷式发展,当一家企业实现了产业积累以后,必然要向金融转型,私募基金就是最好的选择。

  基金管理是个技术活,经常有基金公司为了高级金融人才,不惜得罪同行挖人。聘用年薪50万到100万元的基金经理不在少数,某地产公司老总开办财务公司,他表示目前最大的困扰是“有经验,有水平,身价高的人才太难找。”

  幸运的是,一些基金公司愿意培养新人,甚至推行学院派的导师制,与投行“新手给分析师打杂”不同的是,基金公司的新人可以享受到经理更多的指点。

  保险行业的春天,也是金融人才的春天

  冯主任还表示,那些没能在广大受众中建立品牌认知的金融机构,其实有不少潜力。比如,保险。

  “卖保险的”这样的描述,听起来怎么也不像是好话,但经历过保险疯狂成长那几年的人都知道,保险是被玩坏的金融产业。不过,从金融改革以来,保险行业开始走向正轨,法律法规的健全让保险公司和投保人都感受到这个行业的魅力。毕竟,保险这种产品,人人都应该有一份。

  保险公司需要持有CFA等国际资格证书的年轻人,他们需要分析师、需要投资经理、需要产品经理、需要合规、需要风控……几乎每个岗位都需要金融知识。

  金融新人们必须要重塑自己,学习新的技能,而这一点,很多大学生已经知道了,他们从大学就开始备考CFA证书了,或许,你也听说有人已经这么做了。

  ▎本文来源高顿,作者白米,高顿财经签约作者,知名金融机构高级合伙人,运作8亿资金,长年关注金融投资领域。热爱生活与写作,金融圈的“犀利哥”。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教师资格课程随意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财会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