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金融证书年年报考破百万人次,考越多越厉害?

http://zige.eol.cn  来源:高顿财经  作者:  2017-04-17    

财会类 金融类 医药类 建造类

  年轻学子在校时为了提前为找工作做准备,对于考证十分热爱,甚至将考证当做竞赛,攀比谁拥有的证书更多。为了求职顺利,不少人承担着高昂的考费和价值不菲的参考书,也要加入考证大军,咬牙坚持。考到了金融证书,也不一定保证进得了金融行业,最后证书沦为一张废纸。

  资深银行业人士表示,自己刚进入银行工作时,只拿到业务手册,工作一年就能驾轻就熟,某些证书考试的内容,对实务的帮助十分有限。

  金融证书备考人员每年百万

  据了解,2017年注册会计师的报名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人,金融领域含金量最高的证书CFA(特许金融分析师)报考人数以每年20%的数字增长,加上FRM(金融风险管理师)、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等国内法定金融证书,每年参加的金融类证书考试的人数恐怕接近200万。

  一些学校也开始与各种证书协会合作,推出方向班,以至于很多家长挖苦,学校变成职业培训班。然而,从2015年的股灾,衍生性金融产品不当销售,P2P平台乱象频出,不禁引人思考:考了那么多的证书,持证人的职业水平和道德饱受质疑,问题仍然一再发生,这些证书价值何在?

  证书在求职上有加分效果,但到底要有多少证书才够?

  金融圈认识私下感叹:“证书知识基本门槛,结果搞成竞赛、攀比。”事实上,目前国内关于金融行业的证书不下20张,基金、财务、证券、期货等从业人员必须先具备证书才能上岗。例如银行,虽然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只有入行以后才有资格报考,但是在职业发展,评奖评优,锻炼业务方面,这张证书是利大于弊的。

  如果加上可以拔高的证书,如考一张CFA或者FRM证书,在银行工作应该就足够了。问题是有些人为了简历好看,考了很多种证书,报关员、会计证、导游证,这些证书对于金融行业并没有很大的意义,顶多代表你“兴趣广泛”。

  当然,有时候这并不是求职者的问题。比如,有些岗位需要持有相关证书才能上岗,或者持有某些证书优先录用,所以求职者不得不做出考证书的选择,以满足雇主的要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是否把对于员工的培训责任转嫁给员工自己,也值得深思。有机构要求员工必须持有某类证书,以适应未来的工作,但公司不负责培养,需要员工自己去学,假日或者下班后熬夜背题,甚至还要去报名补习班。

  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考证也是强化金融从业者竞争力的好方法,但是多不代表好。

  考证前,先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证书是死的,专业素养是活的,金融行业的证书实在太多,“重质不重量”才有出路。

  在保险行业工作了20多年你的许姓总监,她觉得,有意考证者,不要盲目,把所有证书都考一遍并不代表成功,认真评估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 ,透过证书增加职场竞争力,自己才会变得更自信,工作才能越做越顺利。

  想在银行业发展的话,银行业从业资格证书是一定要考的,想在金融行业工作的话,可投资全英文的国际认可证书:CFA(特许金融分析师)。术业有专攻,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才不会像无头苍蝇似的拼命考证书。全英文的CFA证书可以帮你更好的与国际金融行业接轨,未来去外地出差,甚至出国任职都会很有帮助。

  网上信息很多,各种证书的作用写的神乎其神,高顿金融研究院老师认为,只需要有针对性的考一两张证书就可以了,过多的证书不仅无用,而且会成为负担:

  银行业:银行从业资格+CFA;

  风控部门:FRM+CFA;

  保险行业:CFA+FRM;

  基金行业:基金从业+CFA;

  投行:CFA;

  四大:CPA+CFA;

  券商:CFA;

  监管:CFA+司法考试。

  当然,政府机构也在淘汰、合并现有证书,网友陈要加说:“自己考了17张证书,想着面试的时候可以很厉害,结果人事连看都不看一下,其中12张证书还在国家淘汰之列。”

  花了时间和金钱,考了一堆证书,有朝一日却被取消,或者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这种尴尬希望不要出现在你身上,所以,考一张高含金量和市场认可度高的CFA证书,成为顶尖,你才不会被淘汰。

  ▎本文作者M先生,来源高顿。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教师资格课程随意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财会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